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
《中国城市吸引力排行榜》
哪些城市最受95后这届职场新人的青睐
解密95后人才求职特征
2021年,他们都去哪了?
10月14日,智联招聘发布《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从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看,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
报告描绘了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数据显示,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
其中,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大多异地流动人才为本科学历,他们更多分布在IT等新兴行业。
报告认为,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因此,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
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
从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其中,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15-59岁人口占比为79.5%,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的68.5%、66.8%、74.2%。在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6、6、6、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9、15、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82.9%、18.5%、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8、7、3、2、3个。
与总体人才相比,95后更青睐省会城市。从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情况看,部分省会城市较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有所提升,郑州、济南、西安、沈阳本次排名较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分别上升9、5、6、15名。
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人才方面,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在收入方面,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宁波、南京、绍兴、深圳、嘉兴,除一线城市外均位于长三角地区;在创新方面,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中山、珠海、苏州、佛山、东莞、广州、南京、北京、杭州,其中6城位于广东省、3城位于江苏省;在文娱方面,旅游城市三亚、拉萨排名靠前,带动整体指数排名跻身前50名。
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
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0%,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1.5%。报告认为,东部地区经发达,GDP占比超过一半,人均产值更高,年轻人充满活力和抱负,相对总体,更倾向经济活力高、发展潜力大的东部地区。
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8.2%,远高于总体的3.5%、3.4%。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一线城市95后流入占比为20.8%,高于总体的19.1%,人才流出占比为10.6%,低于总体的15.6%;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占比为50.0%,高于总体的46.2%,人才流出占比为41.8%,低于总体的42.8%。这说明相对于总体人才来说,95后更愿意留在一、二线城市。而95后人才流入三、四线城市占比均低于总体人才,流出占比均高于总体人才,说明相对于总体人才来说,95后人才更倾向流出三、四线城市。
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4%,远高于总体的7.9%,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95后人才在长三角流动性最高,且相对总体来说,95后在长三角流动性小,95后人才更愿意留在长三角。
北上和广深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第一位
报告选取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作为观察对象,分析认为,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为均高于总体,并且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在二线城市中,杭州、成都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8、1个百分点,95后人才大部分为城市群内部流动。
从来源和去向地看,流出北京的95后人才中8.5%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9.2%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第一位。
其中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95后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3%和0.2%,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流入深圳的95后人才中有11.5%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有7.8%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来源城市第一位。其中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95后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4%和0.6%,95后人才从广州净流入深圳。
报告建议,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THE END ■
来源:泽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