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频繁暴雷?这个数字化转型方案值得一看!

2021-10-08 17:35 432 作者:


供应链金融主要解决的是银行、核心企业、上游多级供应商和下游多级经销商之间如何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实现高效且低成本融资的问题。其可被定义为金融机构提供的促进供应链物资和信息交换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Camerinelli,2009)。也就是说,以整个产业链为依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牢牢把握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商流,保障风险管理,从而为整条供应链提供配套的资金流或融资等金融解决方案。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首个供应链政策《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该意见的发布,表明供应链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线下模式以纸质化作业为主,人工流程繁琐且效率低;另一方面,传统模式的清结算过程非可视,金融服务提供商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把控,故亟须自动化清结算机制支持(More & Basu,2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李健等,2020)。


供应链金融现状


1. 业务环境

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专利发明、80%以上全国就业和90%以上企业数量(吴晓凤,2019)。若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我国中小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李健等,2020)。


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已经多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强调要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却频频“爆雷”。2019年,某金融服务巨头遭遇合同造假风波,被骗金额高达34亿元人民币;同年,某大型证券公司2.4亿元资管产品“踩雷”某医药企业应收账款;2011年,某钢铁贸易公司利用虚假仓单质押、空单质押套取银行资金,最后资金链断裂并导致数百亿元坏账;2014年,某地区大宗商品融资通过同一批金属库存重复质押骗取贷款160多亿元,牵连多家银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表明,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


2. 业务痛点

基于供应链运作流程,其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预付款融资(More & Base,2013;宋华,2019)。其中,在生产阶段,企业(一般为上游供应商)将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或质押给金融机构,由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即为应收账款融资;在物流阶段,企业(一般为下游经销商或分销商)将库存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中作为质押物,且质押物在银行的监控下流动,据此向银行申请相应的融资服务,即为动产质押融资;


在采购阶段,基于商品买方与其上游卖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预付账款,买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保兑业务,该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的服务即为预付款融资。而无论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何多样复杂,都可从贷前、贷中、贷后3个阶段,梳理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痛点。


(1)贷前(贷款前)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面对的客户往往属于资质较差、金融需求小且分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小微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获客成本高、尽调投入多,难以识别优质客户资源。此外,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必须基于真实贸易数据,牢牢把握主体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交易项(债项)风险等。


然而,第三方中心化系统中的交易记录无法证实真正贸易关系的存在,从而导致银行缺乏中小企业的可信数据。而出于隐私保护的需求,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大型供应商和经销商等组织对自身数据的对外输出、内部核心系统向外对接等,又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这便导致供应链业务办理过程中,各类信息分散保存在各个环节、各个主体之中,形成数据孤岛,而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又大大阻碍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 (孙金燕等,2021)。


 (2)贷中(贷款中)阶段。以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为例,根据《民法典》规定,核心企业是直接与一级供应商签订合同的,但核心企业并没有参与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之间的合同签订。此外,纸质票据流通性差且不可拆分,因此,核心企业信用只能传递至一级供应商,其他供应商无法通过核心企业授权实现融资 (姜浩,2019)。由此可见,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无法为整个供应商体系进行信用增级,供应商也难以借助核心企业的高评级、高信用实现低成本的快速融资。再加上纸质票据易造假,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其在各级供应商之间拆分流转的状态,进一步加大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难度。


(3)贷后(贷款后)阶段。银行等资金方为及时发现和防范信贷风险,需要实行严格的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发放后,相关信贷员必须及时对其负责的客户进行贷后跟踪检查,密切关注贷款的资产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贷款资金损失。而这样会造成高额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大量不确定性。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横跨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人为操作还款容易滋生资金挪用现象,给银行还款资金落实检查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而且,由于清结算无法自动完成,当涉及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清结算工作时,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More & Basu,2013)。由此可见,单凭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合同约束,融资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还款情况均不可控。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模式无法解决供应链金融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业务痛点,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黄喆,2018)。但随着当前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化4.0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使业务服务更加智慧化,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真正脱虚向实发展。


数字化转型方案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了这3年内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规划重点提出金融科技要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业务形态、资产负债、信贷关系、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再一次强调了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将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深度融合。


梳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周期,其在线业务流程可分为以下10步:属于贷前阶段的实名认证和在线开户环节,属于贷中阶段的凭证登记、凭证流转、贷款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合同和贷款发放环节,以及属于贷后阶段的贷后检查和贷款归还环节。而要打破“供应链金融业务难”的魔咒,就必须实现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如图1所示)。


下文以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为例进行说明:

1. 在贷前阶段,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识别融资对象

通过插入U盾或税控盘,并配以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企业身份认证通过后,系统会同步创建企业对应的区块链账户地址且地址唯一,作为区块链记账、对账以及合约清分的基础。


此外,账户还快速生成一对公私钥,为以后每笔交易生成有效数字签名提供基础。随后,银行可在线邀请企业用户开展业务。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大型供应商(一般为一级供应商)和相关监管部门成为链上各节点并参与记账,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分布式账本。


共享账本以链式结构存储由交易双方电子签名生成的包括业务协议在内的所有交易记录,不可篡改且可追溯。此外,在线注册企业之间可以发起关联,建立多级供应商关系,形成明确的关系链或关系网。


2. 在贷中阶段,金融科技助力凭证实现在线签发、流转及融资

基于链上存储的真实交易记录,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传统企业贸易过程中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区块链记账凭证,且凭证流转、拆分信息实时上链并推送至银行系统。


同时,为保证后续回款顺利,在该阶段可事先约定好智能合约相关条款,即预先设置好“付款方在何时付给收款方多少钱”这样一段程序,当条件达到预设条件(如到预先设定的付款日期)时,系统将自动执行相应的合约条款,完成交易。而且,区块链隐私保护机制保障共享账本的“可用不可见”,在保证交易可溯源、不可篡改、难伪造的同时,使得只有特定权限的链上用户才能读写账本。


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辅以机器学习模型算法评估,实现对供应链网络中各参与主体信用体系的全面刻画,最大程度地保障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贷款审批通过后,融资企业在线签署协议,且协议信息上链。在以上诸多风控手段的保障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实现高效的贷款发放。


3. 在贷后阶段,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机构贷后管理,保障按约还款

通过各类传感设备、全球定位系统、扫描器等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仓储和货运环节中质押物的状态等有价值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把握交易违约风险,实现贷后首次跟踪检查和贷后日常检查,对交易全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此外,在贷前阶段中,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的交易合约已被电子化清晰地记录在案,其中关键交易信息也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被预先设置在系统程序中。由于核心企业信用最强,其与一级供应商之间的智能合约关键信息,被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之间的智能合约所采信,也可被二级或N级供应商所采信。当贷后凭证持有到期时,系统触发付款提醒,核心企业按约付款且付款信息加盖时间戳并上链。


然后,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实现逐级清分或首尾兑付,即将核心企业最终交易付款的相应资金逐级流转至合约账单持有人账户或直接划转至最终合约账单持有人账户,回款路径固定且可控,从而完成并兑现整个链条的全部交易。最后,还款信息返回银行核心系统并加盖时间戳上链。以上加盖时间戳上链的所有信息也为日后监管机构例行检查提供便利,且由于监管机构也作为链上节点参与,故这些链上信息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全周期中,将物联网技术作为数据源的有益补充,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可形成能够反映供应链真实运营状态、便于实时管理的数字资产,通过将区块链技术深度嵌入各阶段各环节中,进而营造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保护隐私等特点的信任环境。


因此,只有将供应链金融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更高效、更透明、更大范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才能真正打破“供应链金融业务难”魔咒,真正实现惠及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


价值呈现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愈发重视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设计和销售方式,不断加速创新能力建设,驱动自身服务转型与数字化升级。未来金融科技将继续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全新业务服务模式,创造巨大价值。


1. 关键业务数据线上流转,降低实操人员工作难度

通过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平台,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共享业务数据,使得高质量数据实现线上化流转。


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对线上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建模计算,实现对融资企业的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的全方位刻画,帮助业务人员高效识别融资客户,降低业务办理难度和成本,加快贷款审批流程。同时,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使得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统一,银行业务人员能够有效管理贷后质押物和把控资金去向,使整个交易过程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可视化。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将债权凭证、合同、发票/付款信息等关键数据上链,形成一套多方共享的区块链数字凭证,具有已确权、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点。


基于这些可信数字凭证,银行节省了大量线下尽调和审核成本,降低了实操人员的工作强度及工作难度,也降低了其业务边际成本,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在贷后还款环节,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可自动实现逐级清分,资金清分路径实现了有效固化和完全自动化闭环流转,银行实操人员可以线上追踪资金流向并有效、高效地监督企业按约还款。


2. 保障流转中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助力风控合规工作

基于物联网设备对有价值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保障数据可靠性。而且,每个物联网设备拥有唯一网络可识别身份,结合密码学加解密和数字签名技术,能够进一步保障数据流可信安全地在线上流转。


尤其是在动产质押融资领域,配有物联网传感设备的质押品监管仓库可以实现对动产存货的识别、定位、追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发现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适时警报,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全方位实时感知和监督质押品状态,牢牢把握各环节风控。


此外,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支持,对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链上节点来说,所有相关业务的协作都是基于密码学算法、分布式执行既定逻辑运算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银行在无需知道企业客户具体数据的情况下,便可验证出该客户是否符合该行风控标准,科学做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


基于此,将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底层逻辑相结合,在保障企业交易隐私的前提下,使得各参与方在自身可控范围内放心分享真实可靠的关键业务数据,有效实现安全可控的链内信息共享,保障业务数据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有效性,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的风控及合规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3. 盘活优质客户资源,拓展业务服务范围

由于供应商体量差异大、背景复杂,囿于风控压力和政策要求,银行难以基于单笔金额较小的交易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进行全方位刻画,可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优质的目标客户。


再结合区块链底层技术,在保障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的基础上,降低业务边际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使得小额融资需求也能实现线上融资业务申请的办理。


基于此,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了更多中小微企业客户,挖掘、盘活了这些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实现从一级供应商扩展至二级、三级等多级供应商的业务服务范围。


其中,很多小微企业作为N级供应商或经销商,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往往很高,却由于信用评级较低而无法得到银行融资。金融科技赋能下的新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快速锚定强融资需求用户,通过向其收取比核心企业相对高一点的利率,并基于核心企业的债务来获得来自中小微企业的收益,而且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4. 金融产品多样化,有效释放全链条融资能力

围绕海量的身份数据和交易数据,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客服的个性化客户服务,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提升融资客户的服务体验。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洞察用户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服务。此外,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还可提升产品个性化设计、全渠道获客、客户精准运营等多环节服务能力。


基于此,再融合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触达更多客户,并联合链上的其他节点成员一起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未来,随着区块链底层技术进一步突破瓶颈、监管框架以及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统一,国内会有更多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浮出水面”。


随着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的进一步穿透和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融资需求,实现全链条融资势能的有效释放。



结语

本文从银行视角出发,审视了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痛点问题,并围绕贷前、贷中、贷后3个阶段提供了相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将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将有效缓解传统供应链金融中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打破产业链企业间数据孤岛问题,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速率,降低银行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提升效率。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加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将形成绿色可持续的网络生态系统,银行和企业之间将迸发出更多新活力。

参考文献

[1]Camerinelli,E. Supply Chain Finance[J].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 Systems,2009(2): 114-128.

[2]More D,Basu P. Challenge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A Detailed Study and a Hierarch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Indian Firm[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13(4):624-647.

[3]李健,王亚静,冯耕中,等.?供应链金融述评:现状与未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8):1?977-1?995.

[4]吴晓凤.?点燃内控价值 破解融资问题[J].?中国内部审计,2019(9):9-11.

[5]宋华.?智慧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孙金燕,胡思宇,孙杨.?利用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金融科技时代,2021(1):71-74.

[7]姜浩.?信用多级流转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与国内实践研究[J].?西南金融,2019(9):33-39.

[8]黄喆.?银行业风险贷款的尽职免责机制[J]. 银行家,2019(11):68-69.

11

■ THE END ■

来源:互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