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荒,这冬天您可要多产几件...

2021-10-10 11:07 358 作者:


image.png

越来越热的天、越来越暖的水、越来越大的风中,人类该何去何从?


人类越来越感受到,环球同此凉热。


01

全球能源荒


凛冬将至,但一场大范围的“电荒”正席卷欧美。


地球大班长,再一次被“电荒”困扰。


受极端天气影响,美国遭遇了史上罕见的能源短缺。过境的飓风“尼古拉斯”将能源传输网络斩断,切断了美国的电力供应网络,造成超过五百万户居民在极寒天气里失去取暖和照明能源。


负责管理美国中部电力能源的“西南能源储备”(Southwest Power Pool),不得已采取了14州间轮番拉闸限电的紧急措施,以求保全重灾区的电力供应。


超过80万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居民,被迫体会断电带来的痛苦。


这种“原始”的日子,早在今年初,美国人已经感受过一次了。


在那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寒流中,以得克萨斯州为中心的400多万人遭遇严重停电危机,各种发电设备因为太冷无法运作,电网也因冰冻而瘫痪。


百万得州居民被迫在寒冷和黑暗中度日,上百民众甚至因此被冻死。


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上蜡烛吃晚饭、在户外砍木头用烤肉架生火取暖、在漆黑的超市里打开手机电筒购物还只能使用现金……



除了避难所外,不少民众需要前往餐厅、购物中心等地“蹭暖气”,尤为危险的是,一些民众被迫烧木炭取暖。在航天城休斯敦,一家4口因在车中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两人不幸死亡。这场灾难还严重影响了美国多州的新冠疫苗运输与接种工作。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在2021年的美国。


这不是个例。把目光移向英国,这里的形势更加严峻。


根据华尔街见闻的报道,英国半数加油站已无油可加,英国政府正在考虑派军队运油。汽油零售商协会 (PRA)透露的信息显示,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的汽油和柴油短缺持续存在,其中22%的油站没有任何燃油,60%的油站只有两种可用的燃油。


不少加不到油的司机甚至开始打起了运送燃油的罐车的主意


一位水泥罐车司机,当时正驾车前往英国北安普敦郡的一个建筑工地运送约44吨的水泥,在行驶途中转弯的时候发现,后面跟随了20辆左右的汽车,当司机将车辆开到建筑工地时,后面的车辆开了过来,摇下车窗询问他打算去哪个加油站?

这时,水泥车司机才明白这些车辆跟随他的原因,他们将水泥罐车误认成了油罐车。


更紧张的是天然气。时至今日,英国天然气批发价格年内已涨超250%,自8月以来,英国已有10家小型天然气公司接连宣布破产。


能源价格攀升之下,英国的电价与去年相比上涨幅度超过了7倍,直接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进一步来看,在整个欧洲,油荒、电荒、气荒,都在迅猛来袭。


在德国,明年到期的电力价格期货首次突破150欧元/兆瓦时,创纪录新高。


在法国,电力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上涨10.3%至每兆瓦时135.50欧元。



这意味着,今年冬天,欧洲可能有数千万家庭无法负担供暖费用,而陷入所谓的“能源贫困”。在保加利亚和立陶宛,这样的人群占到总人口的近30%。


这场能源危机还在继续蔓延。


周二外媒报道称,巴西也不幸“中招”据悉,由于出现严重干旱,巴西的水力发电系统以及崩溃,如果该国不加大从乌拉圭、阿根廷等国进口电力的力度,那么该国下一步可能将被迫开始限制电力供应。


据悉,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巴西此前有60%的电力是依靠水力发电。不过因为今年天气异常,严重的干旱导致水库的水位下降,水力发电也不再稳定。报道指出,为了缓解电网崩溃的问题,巴西已经启动天然气发电机,这势必将导致天然气价格提升。


除了巴西之外,同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目前情况也不容乐观。报道称,印度正面临着不同于巴西的电力危机。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该国135家燃煤电厂中,已有16家煤炭库存“归零”,另外超过8成的电厂,煤炭库存支撑不了一周;过半数库存不足3天。

煤荒、电荒、油荒、气荒……


这个冬天,不仅有点贵,还有点冷。


02

家家有本难念经


乍一看,大家都是“能源荒”。但如果拿着放大镜看,每家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先来看美国,和我国这段时间的拉闸限电不一样的是,从数据上来看,美国并没有出现能源上的短缺。过去数年,美国的主力能源(天然气、原油、风能、太阳能、核能)都创下产量和产能的历史新高。


美国之所以停电,主要有两个原因:


1、美国现有能源设施和输送网络的老化。

根据美国能源部(DOE )的统计显示,当下美国70%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运行年限超过 25 年,60%的断路器运行年限超过30年,陈旧的电网设施面临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巨大挑战。


2、能源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灵活调节能力不足——从近年来美国电力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煤电的发电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天然气、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逐渐成为美国电力来源的主力军。


风能、太阳能、天然气这些,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现极端天气,能源的供给就会出现问题。


在过去十年中,得州的风力发电逐渐成为该州的第二大发电源,但是此次极寒天气导致得克萨斯州约一半的风力涡轮机容量被“冻结”。风电出力显然出现了问题。同时,电力储备不足、灵活性电源的缺失所导致的用电紧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去年加州大停电的根本原因就是加州计划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发展路径过于激进,使得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商没有充足的灵活装机容量应对小概率事件。此次得州大停电,再次引发对于快速废弃传统能源设施,向绿色能源激进转型的争议。


3、电力产业结构复杂,电力市场缺乏整体性和前瞻考虑。美国的电力产业结构非常复杂,尤其是产权结构可谓“支离破碎”。

美国全国有电力企业3000 多家,包括私营企业、联邦公营、市政公司、电力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从业务划分看,电力企业包括发电商、输电公司、配电公司和零售商。私营企业涉及发输配售各个业务环节,联邦和州属企业一般从事发电和输电业务,市政公营和农电合作社一般为配电和零售业务,有些也涉及少量发电业务。这种电网系统中各环节主体相对分散的模式,导致电力公司之间的调度难度非常大,一旦出现紧急事故,他们之间互相支援的能力很有限。这些私有化的电力公司在考虑对电网设施的投资、维护时,往往不会做长久的打算,经济回报率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再看英国,同样是运输出现了问题。英国出现“油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新冠疫情和“脱欧”等因素影响,英国卡车司机出现“用工荒”,进而影响了英国的燃油运输,导致英国燃油供应持续短缺。


在英国脱欧前,这部分工人都是由东欧的工人来做汽油运输工,自英国脱欧后,这部分劳工已经离开英国。


为了缓解运输压力,英国


英国汽油零售商协会主席布赖恩·麦德森表示,目前英国居民迫切希望重新得到燃油。

之后英国政府只能向外国货车司机开放5000张短期签证来解决燃眉之急,但和10万名货车司机的缺口相比,这采取的措施如同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解决燃油危机所需的程度。

他还表示,当加油站重新获得燃油供应后,英国居民还需要做好油价上涨的准备。

英国的汽车服务公司RAC表示,全英国每升汽油的平均价格在9月25日还是135.87便士,9月27日已上涨至136.59便士(约合11.9元人民币),为201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劳动力短缺,英国还出现了“屠夫危机”,近15万头活猪因为没有人来宰杀而面临被焚烧销毁的命运。


“脱欧”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叠加“脱碳”带来的能源危机,英国将面临一个难过的圣诞节。


从整个欧洲来看,根源还在于“脱碳”大潮。


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欧洲发电量的38%,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发电。


但到了今年,在风能发电效果微弱、煤炭不足的情况下,整个欧洲的天然气需求迎来爆发。2021年8月初,与2020年5月的创纪录低点相比,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0倍!



哪怕是天然气主产国之一的美国,自拜登政府上台后实施“绿色新政”以来,天然气产能也受到了限制。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到全球,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供需失衡。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的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抑制。而如今,全球经济的迅猛复苏,加上全球央行玩命印钱,能源的需求急剧拉升;与此同时,全球能源的生产却没能跟上消费的迅速增长。


能源生产商提高产量很艰难,而需求的反弹却很迅速。


周期性的能源短缺,就这样来了。巨大的供给缺口之下,全球的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开始暴涨。


家家那本难念的经,汇聚成了这轮“能源荒”。


03

历史是否会重演


很多当下发生的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


这轮“能源荒”带来的价格暴涨,使得很多人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那场能源危机和大通胀。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政策,但未得到应允,于是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当做武器,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同时还以“每月递减5%”的速度,减少对美国等国家的石油供应。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阿拉伯产油国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两个月后石油价格提升了3——4倍。西欧和日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保证原油,被迫公开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对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纷纷直接同阿拉伯产油国谈判签订石油贸易协定。


这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紧接着,在1978年底到1980年底之间,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伊斯兰革命”。


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天,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飞涨,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紧接着,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至每桶42美元。


由于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石油产量,所以到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


这两次油价暴涨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在非欧佩克国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因此,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全球原油价格从1970年初的1.2美元/桶上升至1979年底的近40美元/桶,十年间累计涨幅高达约32倍!


▲图源国信证券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快就传导到了消费领域。这场能源危机,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从1972年到1982年这十年间,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CPI的年均涨幅是8.7%,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十年间CPI平均增长都超过了10%。


由此,70年代的“大通胀”和30年代的“大萧条”一起,被经济学家称作是20世纪全球经济的两大暗黑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美国通过美联储的铁腕加息,走出了滞胀泥潭,债务违约和破产潮随之而来。但伤得最深的不是美国,而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一朝回到解放前,至今还没缓过来。


再来看当下,能源还在暴涨,截至2021年10月5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突破每桶80美元,天然气价格、动力煤价格大幅飙升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


那么,如今的这轮能源涨价潮,会不会带来全球性的大通胀呢?


我的观点是,7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通胀,大概率不会出现。当时的通胀,有着特殊的历史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PPI向CPI的迅速传导、“婴儿潮”下全球青年人口的大幅增加,都是放大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


而如今,老龄化、青年人口占比回落的大背景下,那种总需求爆发的局面,很难再出现了。


尽管历史性的大通胀很难出现,但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是——


廉价能源时代,已经结束了。


这个冬天,全球都将感受到,比以往更加彻骨的寒冷。


■ THE END ■

来源:观点 互联网



相关推荐